2012 Shopping Design Best 100台湾设计专刊
「小文创的大时代」,是给2012年的评论,也是给2013年的展望。
继世界设计大会在台举办後,2012年的设计与文创趋势,呈现一个由大转小、由华丽反璞归真的浪潮。今年的时代趋势可以用一段话三个议题来总结:迎向一个「小文创时代」的到来,回归日常生活里的「设计思考」,朝向用设计改变社会问题的「社会设计」。
小文创时代
在台湾文化部成立变成大部会之际,国际与台湾业界反而吹起了「小」的风潮。最具代表性的是「群众募资」(crowd funding)模式的新兴网路平台崛起,向小市民募款预购设计品,孕育了众多设计师与微型创业家。美国Kickstarter动辄百万美金的预购集资,正在改变传统创投产业的商业模式,在台湾则有「啧啧」(zeczec)、FlyingV以及手作设计平台Pinkoi,让小而美的文创成为今年的大事件。
回映小文创时代的,还有「小」杂志、「微」电影,以及「小」旅行,如风尚旅行社,把人带到故事现场,在花莲石梯坪部落跳着巫师之舞,到美浓在文学家家里坐客飨食。广义来看,他们都是设计师,重新设计了一个小文创的新模式。
日常生活的设计思考
对比於过往传统设计专业对於产品与物件的钻研,我们则在2012年看见设计回归人与日常生活的思考角度。国际间以人为本的「设计思考」仍保有热度,但更受关注的,其实是台湾团队制作的《设计与思考》(Design & Thinkinh)纪录片,在全球各地的设计专业组织与学院播放,引起不少回响。
让人对於日常生活中微小但美好的设计有所感动,其实也是「设计思考」的精神。例如2012年在华山由「版语空间」策展的「普通。美」,发现台湾日常生活中简单而美好的设计;以及「品墨良行」在好丘的「晒日子」,以阳光日晒的风土习惯设计出台湾的无「印」良品。而11月底「松山原创基地节」(即「好家在台湾」)所呈现的约40个极具潜力的小品牌,在我们向制造代工科技产业告别之际,很有可能是台湾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品牌。
用设计改变世界的社会设计
对比过往文创过度商业化,台北市今年大力推动「社会设计」(Social Design),用设计的方法与思维,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,这样的概念虽然以申请2016世界设计之都的名义来推动,但相信得奖入选只是过程,用设计改善公共服务推动社会创新,其实才是目的。「社会设计」,将会是台湾文创产业发展重要的面向。
在这个新领域最值得关注的设计师们,其实是台北市各局处首长与同仁,从产发局到都发局,以及由风格社会学家转成为社会设计师的台北市文化局长刘维公。他们大多没有正式受过专业设计训练,现在却要开始用设计来思考,解决城市的问题。但走向专业的跨界,正是趋势,设计已经变得太重要,每个人都要有设计的思维。
在国际间与台北社会设计风潮相呼应的,还有波士顿的社会企业Design that Matters(DtM),其荣获2012美国Cooper-Hewitt 国家设计奖的肯定,成员包含一群来自MIT等知名学府的工程师与设计师们,尝试用设计解决第三世界问题,最为知名的代表解决方案是一个平价可负担的婴儿保温箱。
但社会设计不见得只是为第三世界而作,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当地的设计智慧,解决在地的社会问题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台北街头斑马线旁的「小绿人」,会是大家能够理解的「社会设计」,北美馆纪念设计师颜水龙先生的「走进公众.美化台湾」展,用设计解决工艺产业振兴问题,间接说明台湾设计历史脉络就有「社会设计」的雏型。放眼新趋势,何妨回到我们传统里的创造力。谈到传统的创新,在URS中山创意基地的Han Gallery,2012年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「当代圆满」展,可以看到社会设计基於地方工艺走向国际的潜力,把台湾工艺设计带到米兰。
生活里小而美且又有社会意义的设计,其实并不是2012年才浮现的趋势,而是许多前辈们努力耕耘一辈子的议题,例如今年国家文艺奖得主谢英俊建筑师,以及台北文化奖得主刘可强教授,都是长期投入以人为本参与式设计的文创远见人物。
放眼未来总是充满希望,但近年国际大师的殒落,让人不免感到遗憾,设计大师Bill Moggridge及民艺设计师柳宗理虽然病逝,但大师们的设计精神,正持续地启发许多後起之秀,替小文创开创一个大未来。
作者/吴汉中,《美学CEO》作者,我们创造事务所执行长。原文刊於 2012 Shopping Design Best 100台湾设计 …